清明节的反思

讲员:陈 明 牧师

经文:出20:3-6;弗6:1-3;传7:1-2

梨树花开正清明,但一直以来,一些弟兄姐妹对基督徒能否清明节、如何过清明存在疑惑。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然可以过清明,但在清明节期间,如何既不违背信仰,又尊重传统、纪念先辈、弘扬孝亲美德,这是我们需要思考与明白的。

一、祭祖vs纪祖

清明节,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祭祖的问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国人非常看重“死之祭”,祭祖可以说中国人过清明节的核心内容包含跪拜祖先、桌供祭物和烧香、烧物等仪式流程明末清初之时,天主教的在华传教士曾就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包括祭祖、尊孔)的问题发生巨大争论,史称“礼仪之争”,这场争论反映了外来宗教与中国传统礼俗之间的矛盾,其结果导致了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百年禁止。

其实,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而基督教也看重“慎终追远”。圣经》记载,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过世时,亚伯拉罕为她哀恸哭号(参23:2;雅各死后,约瑟照埃及人的规矩办丧事,用香料熏尸40天,哀哭70天(参50:1-3);新约中,耶稣看见所爱的拉撒路死了,祂也哭了(参约11:35),这是“慎终”。旧约创世记出埃及记历代志》等书记载了许多以色列人的族谱,新约马太福音路加福音详细记载耶稣的家谱,这是“追远”。

圣经》说: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116:15但神所喜悦的“慎终追远”方式与中国人传统的祭祖不同。旧约律法规定,以色列人敬拜上帝的时候,必须由祭司在香坛点香,香乃是特制的上帝吩咐摩西说:你们不可按这调和之法为自己做香,要以这香为圣,归耶和华。凡作香和这香一样,为要闻香味的,这人要从民中剪除”(参3034-38)上帝为什么不愿意人制造与敬拜神的香同质的香来闻呢因为神不要人侵夺该属神的敬拜,人不应该把对神的敬拜转向人或自己。至于人制作其他的香来闻味是可以的,不能用在敬拜的事上,因为天地间唯有耶和华是配得敬拜的。

此外我们也当分辨,民间许多人祭祖并非因为真实的缅怀纪念,而是出于惧怕的心求福的功利。然而死者已矣并无降灾或赐福的能力。保罗说: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4:13-14)《约伯记》卅四章15节也说:凡有血气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归尘土这两处经文中的睡了的人一同死亡”,在《现代中文译本》被翻译为所有已经死了的人所有活着的人都要消灭,这就表明已死的人都消灭了、毫无知觉他们又怎么会吃人所摆上的一切祭物呢?

因此,基督徒清明扫墓不是祭祖,而纪祖、思祖、敬祖我们缅怀已逝的亲人, 追念他们的恩情关怀与美好信仰,牢记他们的美德懿行,不忘他们的操劳教诲,继而将良好的家风和虔诚的信仰,一代一代承继发扬下去

二、死之祭vs生之孝

国人很重视丧事的操办,认为丧礼乃是孝之体现,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基督教也一样,孝顺父母不但是上帝对强制的诫命(参20:12是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1-3)。但许多人只知道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却忘记了生,事之以礼的道理。有些做儿女,父母在生的时候不尽孝道,死后大搞排场,请人哭丧、摆宴席、烧纸钱,在人前挣得一个“孝顺”之名。

关于烧纸钱的由来,据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大量的纸卖不掉,十分为难,于是与妻合谋装病假死妻子把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在蔡伦的棺材前烧纸,说:“到阴曹地府要送钱,免得受苦,或许可以重返人间。纸钱烧到第天,装死的蔡伦“活”了过来。大家听后纷纷仿效,蔡伦的纸很快就卖光了。这本是一场骗局,无奈许多甘心被骗。时至今日,有些地方的清明祭祖仪式越发荒诞,甚至有人烧去纸质的别墅、手机、跑车,手枪、美女,给先人在地下“享受”,这些迷信无知的做法不但污染环境、浪费钱财,甚至还引发火灾,基督徒当弃之改之。

《圣经》所要求的孝,是而不是中国的古文字学家这样解释“孝”字的含义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见字会意,孝字表达儿子背着老人的样式。可见,早在中国文字初创之期,孝道便有了明确的思想内容。孝的真正内涵就是人们感念并回报父母在对自己的生养顾恤之恩。基督徒当厚养薄葬,长辈健在的时候要多多孝顺,他们营造好的生活品质,使他们居安食美,心畅神爽,安度晚年父母去世,葬礼简约庄重即可。《圣经》让我们知道,人死就是睡了,灵魂是不吃不喝的,在阴间里不能自由出入《路加福音十六的财主,在阴间不能到拉撒路那里去,更是不能吃喝)。弟兄姐妹,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基督徒要好好把握父母在世的年日,好好尽孝,所谓生前一颗豆,胜过死后拜猪头不要落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尽悔恨中。爱在今天,孝在今世。

三、逃避死亡vs跨越死亡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中国廿四节气的第个,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即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平时,我们总是为生活忙碌,少思想生死的问题,对谈论死亡更是避之唯恐不及。《论语·先进篇》记录孔子学生季路问老师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再问: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说的是子路对于如何对待生死和鬼神之事不是很明白,就向老师请教,但这段对话中,显然孔子对子路的问题不太高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说:尚未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状况。孔子的前一句回答其实已经强调了类似的意思,人为重,鬼次之,学问需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这话看似挺有道理,但《道书》七章2节却告诉我们:“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疫情的再次来临和3月21日的东航飞机失事,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死亡其实离我们很近,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死亡。惟有人们真正安静下来思考死亡的时候才会明白活的意义这就是知死明生向死而生,才能激发人对生的渴望,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知道人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应当追求的是什么

人逃避死亡的第二方面原因,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人常言人死如灯灭”、“死去元知万事空。其实人根本没有资格说这样绝对的话。你没有到过一间最大的超市,你就没有资格说超市中没有你需要的物品。除非你进去寻找过,且确实没有找到,你才有资格得出那样的结论。死也是这样没有死过,又如何知道死后什么都没有中国人常对死者说一句“一路走好”,这话就道出了永恒和将来。

《希伯来书》九章27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逃避死亡的第三方面原因就是对死亡与未知的恐惧。基督徒能谈、会谈、敢谈死亡,是因为我们有一位爱我们的神,我们信靠复活的主,有永恒的盼望(参约3:16)。“因我们神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78-79),基督徒明白人生在世是客旅,旅途再美,终有一天我们都要回家,所以,基督徒看死为睡了,更是回家的启程,因此基督徒离世都是非常安详的。

亲爱的弟兄姐妹,当我们立于清明这个记念逝者的日子,我们追思逝者,也反思我们活着的光阴。我们当思想人人都有一死,生命本如朝露,明日犹未可期,肉体的终结催人思考永恒的意义,进而使人省察今生的活法。祈盼未信的人,快快回转,寻索生命的意义;信主的人,别再沉睡,活出有意义的基督徒的生命。

清明节的反思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